第一次驱车在家乡新铺的水泥公路上,我的心情顿然多出几分舒畅。关掉空调,按下车窗玻璃,起伏的蝉鸣一阵一阵缓缓流淌在我的耳际。从洞口县城到家乡高登山,有一百多公里的行程,过去至少得花上4个多钟头,如今两个钟头不到,家已出现在眼前了。享受着这坦荡如砥的乡村公路,彻底消除了昔日那种颠簸之苦,关于家乡筑路的往事不觉历历在目。
夹杂于这条盘山公路之间,断断续续是过去的青石板路,因为废弃了20余年,绝大部分被荒草湮灭了,只是在靠近公路的地方,隐隐约约尚能看出一些痕迹来。而在打通公路之前,这条古老的青石板路是家乡连接外面世界唯一的纽带。从家乡至现乡政府所在地的这段石板路,长约
记得有一个炎炎夏日,父亲挑着重担已实在迈不动步子了,他叹了一口长气说:要是能让脚担自己走路该多好啊!父亲却把自己的梦一直记挂于心。等到上世纪80年代他当上村里的主要负责人时,就有了圆梦的想法。反复开会动员老百姓集资,又跑上跑下争取援助,为了几万元的资金缺口,甚至还跑到省城长沙找一位曾下放在家乡劳动改造的老首长。终于在1987年底把古老的石板路截为数截,一条九曲回肠的盘山公路正式建成通车。沉寂数百年的大山第一次谛听到汽车马达的轰鸣声。
短短几年后,乡亲们开始对这条机耕路不满意了。由于未处理好排水问题,公路上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,坑坑洼洼,经常有车辆陷在泥坑里。这时,村里的年轻人又做梦了:要是把这黄土路面铺上水泥该多好啊!
没过几年,党和国家陆续出台的系列惠农政策给家乡送来了一场及时雨。国家每公里补贴10万元,乡亲们自筹差额部分,前后不到一年时间,家乡的机耕路就脱胎换骨面貌一新了。此情此景,我脑海中不禁闪过一首古诗: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;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回首约两个钟头的车程,其实,变化又何止家乡这条小路呢?从县城一起步,马上就进入去年年底刚刚竣工通车的邵怀高速公路,过去要花2个小时才能翻越的雪峰天险,而今七八分钟就穿越了。今昔对比,美丽的雪峰山隧道完完全全就是那科幻片中的时光隧道。一条几乎是用桥梁和隧道连贯而成的“飞龙”,就真正切切横亘在我们眼前。从小镇江口下高速出口,一条宽阔平整的高等级公路一直与家乡的公路紧紧相连。就这样,一条通衢大道从家乡通县城达省会一直贯通到祖国的心脏——首都北京。
在公路的拉通下,家乡又开通了程控电话,有了卫星电视,还建起了无线通讯基站。老百姓都说,如今真正有了传说中的“千里眼”(电视)和“顺耳风”(电话、手机)了,与外界的联系十分便捷。村里老杨的大女儿远嫁四川绵阳,在今年5·12大地震中,刚好是重灾区。由于有了电话,父女俩每天都保持着密切联系,省下了多少揪心的牵挂。村里所有外出打工经商的人,除了给家里安装电话,有的还给家里人配备了手机。即使劳作在田间地头,也随时能听到亲人们熟悉的声音。
漫步在家门口的水泥马路上,一群孩子扑闪着亮晶晶的眼睛饶有兴趣地围着我问:家乡会不会通火车开飞机呢?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心中的梦我又怎能保持沉默,孩子们的梦不正是家乡未来的梦么?突然,我灵光一闪,想起一句流行的广告词:一切皆有可能。我肯定的回答,让孩子们脸上漾起满意而幸福的笑。和煦的阳光下,那一张张笑脸好像一朵朵盛开的芙蓉,是如此的明媚和灿烂!